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腸道微生物研究大熱 精凖醫療可預防惡疾

盧景勳醫生公佈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調查結果

醫療創新

自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規則的第18A章,容許未盈利生物科技醫藥上市,2020年上市集資額達到975億港元,並加快了市場上多項生物研究香港勢成醫療研究的重要基地。

最近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公佈社區研究,研究港人腸道微生物與健康關係,舉行研討會探討腸道微生物研究,以精凖醫療作預防多種惡疾腸道微生物可發展為醫療產業

此項研究由Biomed贊助BioMed為科學園的夥伴企業由專科醫生﹑大學教授﹑生物醫學科學家組成專注於腸道基因檢測及開發針對性方案,針對性補充個人缺乏,紓緩濕疹和肥胖等建康問題。

BioMed研究的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iome)為近年研究熱點,加上基因排序突飛猛進;包括了16S rRNA的排序技術,相繼發現腸道微生物與健康問題的線索。最近 BioMed與美國上市的DSS達成了分銷協議,DSS宣佈注資BioMed,顯示腸道微生物生物醫療處於蓄勢待發。

DSS總裁林勤輝及盧景勳醫生(右)主持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的研討會,網上講者則包括左上:徐國榮教授,右上:時富金融董事長關百豪,最底:DSS主席陳恆輝

增強免疫直接治療

人類70%是免疫細胞的在腸道生成,對防止病毒或細菌病原體入侵,甚至自身免疫有重要作用。科學家一直相信,改善腸道健康可加強免疫系統甚至作為治療。中大研究亦發現,COVID-19新冠病人的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可透過「微生態免疫力配方」減少發炎並加快康復,以改善腸道微生物為治療手段。

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徐國榮教授說,上述研究基於近年對腸道微生物的多項發現。早年,不少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與大腸直腸癌與有直接關系,理論上改變飲食習慣預防,但礙於飲食文化難移,亦可服用益生菌預防大腸直腸癌。

徐國榮指出腸道菌群研究,正聚焦於多種慢性病和炎症;針對先天免疫系統(Innate immunity)和腸道微生態失調的關係;研究多種新陳代謝病;以預防脂肪肝、癡肥、動脈粥狀硬化、癌症影響因子、甚至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如過敏症狀和肺病,甲型糖尿等等。

「以往有人以為,過敏症狀基本上無藥可醫,近年發現益生菌有效減輕過敏和濕疹等。」

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徐國榮教授:預計醫學界會發現愈來愈多的後生元(Postbiotics),基因排序技術有助開發精凖治療。

後生元成研究亮點

除了腸道直接關係,研究亦深入細胞水平(Cellular level);即腸道菌群與免疫細胞的互動,如何建立起先天免疫。他指,近年有關「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研究更帶來重要啟示。腸道益菌發酵食物中的膳食纖維,會產生副產物SCFA,可改善新陳代謝及抑制發炎、甚至與神經失調。

益生菌(Probiotics)在人體內衍生的SCFA副產品,統稱後生元(Postbiotics)。他預期未來會發現更多的後生元。近年,研究亦發現SCFA與不少腦部疾病包括抑鬱症自閉症柏金遜等有關,可能是治療精神病的關鍵。他表示精神病更可能會取代癌症和心臟病,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

精凖醫療預防疾病

目前檢測腸道的細菌仍以RT-PCR為主流針對特定的菌群。徐國榮則預測,隨著基因排序愈來愈普遍,成本大幅下降,預期為個別患者提供更針對性分析,開發出精凖醫療提高療效。精凖醫療還須靠大規模調查和研究,找出與腸道微生物與各種問題的微妙關係。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公佈一項招募了300名港人,由Biomed贊助的社區研究,委託香港醫療保健研究於去年8月至12月進行,收集參加者糞便以腸道菌群核酸測試qPCR Gut Microbiome Test,了解港人腸道微生態平衡,與濕疹、便秘、肥胖健康問題的相關性。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榮譽會長盧景勳醫生就指,現階段的研究已顯示,隨機抽樣分析的265位香港市民,超過六成慢性病患者有腸道失衡,超過三成有輕度腸道失衡情況。其中 123 位(46.4%) 有濕疹及皮膚過敏,140 位(52.8%)有慢性便秘及有142 位(53.6%)有超重及肥胖問題,一半參加者更患有兩個或以上亞健康問題。

以腸道菌群的核酸檢測,調查發現62%慢性病患參加者有腸道失衡,當中34%更達中等至嚴重水平。38%的健康人群亦有腸道失衡(9成屬輕微程度),患有濕疹、便秘、肥胖的參加者腸道「壞菌」;包括念珠菌及金黃葡萄球菌的比例,比健康人群高出兩倍。濕疹患者則多缺乏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便秘及肥胖則多缺乏植物乳桿菌 (L. plantarum)。

精準診斷及預防治療

時富集團(1049.HK)董事長關百豪出席會議,指去年本港上市生物醫藥已達22家,他估計5年內香港的生物科技醫藥上市,超越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預防治療和精凖醫療是最值得注意生物科技,包括了腸道微生態業務。

DSS(NYSE: DSS)主席陳恆輝及總裁林勤輝指,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分析數據是未來大趨勢,科技配合會加快研究及臨床應用的速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