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創新
本港引入微創手術已久;既可縮短病人住院時間,亦加快病人復元,不少微創均利用了內窺鏡。
本港有創科開發柔性內窺鏡機械人,可解決內窺鏡檢查和治療的交叉感染問題,檢查和手術時更加安全。內窺鏡作檢查和微創手術之用,本身並無太大危險,但同一內窺鏡,檢查不同患者之間清洗消毒過程,卻可導致交叉感染風險,尤其是超級細菌出現,就更令人擔心。 Continue reading “柔性內窺鏡機械人 開發成功進入應用”
醫療創新
本港引入微創手術已久;既可縮短病人住院時間,亦加快病人復元,不少微創均利用了內窺鏡。
本港有創科開發柔性內窺鏡機械人,可解決內窺鏡檢查和治療的交叉感染問題,檢查和手術時更加安全。內窺鏡作檢查和微創手術之用,本身並無太大危險,但同一內窺鏡,檢查不同患者之間清洗消毒過程,卻可導致交叉感染風險,尤其是超級細菌出現,就更令人擔心。 Continue reading “柔性內窺鏡機械人 開發成功進入應用”
醫療創新
本地的房地產、金融、旅遊一直佔優,經過疫情的洗禮,生物科技在香港的發展嶄露頭角,生物科技專才俯拾皆是。控制SARS疫情的醫學教授、破解神經疾病、開創無創產前診斷等各方面的教授,以及臨床研究屢獲殊榮,大專院校亦相繼開辦生物科技課程,進一步培訓生物科技人才。業界亦有意加推生物科技落地發展,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成立後致力以實習培訓方式,今年再推夏季實習計劃,招攬約3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為學界人才加添實戰經驗,計劃將於3月26日截止申請。 Continue reading “生物科技學生透過實習取經”
新科技速遞
近期發生多宗供應鏈網絡攻擊;2020年底廣泛應用於各大政府及企業的SolarWinds軟件,懷疑被黑客入侵,以致美國多家採用相關供應商軟件的政府機構、企業,高科技公司,紛紛中紹,最後被保安公司FireEye分析人員所揭發。 Continue reading “供應鏈網絡攻擊頻生 防範必先強化意識”
電腦J手記
三月初,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NSCAI )發表最後報告,前Google行政總裁Eric Schmidt主持嘅專家小組,指美國未有凖備好在AI時代防禦及競爭。 Continue reading “大腦眾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