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業流行建立數碼工作間(Digital Workplace),員工從單一入門網站,可以掌握公司動向,啟用協作軟件(類似電郵和SharePoint),甚至應用和流程,例如是人事管理和審批工具。數碼工作間的最大優點,用戶可於同一介面。應付日常工作,不用切換多個程式。 Continue reading “IBM以人工智能推動數碼工作間”
Rackspace收購Datapipe

全球企業加速向雲運算轉移,採用所謂混合IT(Hybrid IT);不少企業的傳統IT設備,轉移至私有雲或公有雲上。全球最大的三家公有雲;簡稱3A,包括了AWS、Azure、阿里雲;正力爭打入企業市場。[bg_collapse view=”button-blue” color=”#4a4949″ icon=”arrow” expand_text=”Show More” collapse_text=”Show Less” ]
但是,傳統IT變成混合IT,也必須自動化技術、項目管理、保安服務,面對專業人才無法短期內大量增加,公有雲的托管服務應運而生。
較早前,Rackspace公佈收購Datapipe,預計今年第四季內完成。Rackspace和Datapipe合併,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公有雲托管服務公司。雖然沒有透露代價,今次肯定是Rackspace歷來最大宗收購。收購之後,Rackspace會是全球最大私有雲供應商,也全球最大跨多個雲平台的托管服務。
私有雲及托管獨步全球
Rackspace董事總經理Reinhard Waldinger說,Rackspace和Datapipe都是公有雲托管專家,兩家公司業務性質相近,今次收購其實具互補性。Datapipe主力發展企業和政府市場,更是美國聯邦政府的證可服務供應商,取得上述認證不易,Datapipe有較多跨國企業客戶,Rackspace集中於中型市場。更重要是,Datapipe也對本地和中國市場有深入理解,不少員工通曉本地語言;尤其普通話,收購Datapipe有助擴大市場版圖。
Datapipe在本港設一個數據中心,Rackspace則有兩個。Waldinger同意,數據中心可能會整合。Rackspace具備私有雲基建,可向客戶提供IaaS和以VMware技術為基礎的私有雲,收購成後為全球最大的私有雲服務供應商,但Rackspace更趨向發展公有雲的托管服務,因為邊際利潤更高。
Rackspace和Datapipe兩者,均為AWS和Azure緊密合作夥伴。今年七月,Rackspace公佈與AWS建立策略性渠道夥伴合作關係,可迅速將傳統IT遷移至AWS,持續支援IT營運。Datapipe亦收購英國AWS高級諮詢服務夥伴Adapt。Rackspace也提供Azure Stack的Fanatical Support服務,提供Azure混合雲的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
藉Datapipe打入阿里雲
但Datapipe也是阿里雲合作夥伴。最近研究機構Gartner公佈,阿里雲的全球市佔率已升第三位,除了幫助中國企業向外發展,不少打入內地企業,也借助阿里雲服務,Datapipe剛公佈協助全球醫療保健知識服務供應商BMJ,以阿里雲打入內地。市場人士說,阿里雲專業資格不容易考取。收購Datapipe後,Rackspace可在中國市場提供阿里雲托管服務。中國雲運算市場受政府監管,也不容易進入。Datapipe建有立足點,Rackspace可藉此入內地市場。
Rackspace剛公佈了與Google Cloud合作,推出Google公有雲托管服務的測試版。兩年前,Google聘請VWware共同創辦人Diane Greene,出任雲服務的高級副總裁,Google有意快速公有雲發展,特別是基建管理、可用性、安全性、自動化管理各方面,Google技術均獨當一面,更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SaaS領導者,Greene領導Google公有雲部門後,大幅改組了銷售部門,計畫五年內挑戰AWS地位。
四大公有雲供應商,不論是那一家勝出,作為公有雲托管服務的最大服務供應商,Rackspace都肯定都是贏家。市場上的公有雲為打入企業市場,均積極開放予合作夥伴提供托管服務,唯獨IBM未有類似夥伴計畫。
最近,Rackspace亦到新加坡開設辦公室,就是應上述兩家公共雲服務供應商要求。東南亞國家開始陸續有數據主權(Data Sovereignty)法規要求,公有雲託管服務延伸至新加坡,以服務當地企業。Datapipe亦在當地設有數據中心,但規模很有限,主要向阿里雲用戶提供支援。
目前,Rackspace合作夥伴包括了AWS、Azure、Google,收購後加入阿里雲。Waldinger說,Datapipe具有不少全球性客戶,兩家公司具備專業資格,為AWS客戶提供VMware專業服務。較早前,Rackspace亦與Pivotal合作,推出PaaS托管服務,完全自動化IT基建的管理和營運,直接支援CI/CD方式開發應用,應用可在不同公有雲和私有雲之間遷移。Waldinger說,亞洲區對雲運算,接受程度比歐洲還高,發展潛力更大。阿里雲在亞太區有不少投資,亦有助Rackspace拓展至其他新興市場。[/bg_collapse]
高通帶領邁向5G及人工智能

毫無疑問,流動技術正推動著全球經濟發展。智能手機和流動個人裝置的普及,大幅改變了大眾吸收資訊、消費行為,以至企業的營運模式。[bg_collapse view=”button-blue” color=”#4a4949″ icon=”arrow” expand_text=”Show More” collapse_text=”Show Less” ]
而5G時代的來臨,相信會將當下的流動驅動經濟,推向全新的層次。不過,Qualcomm Technologies執行副總裁兼QCT總裁Cristiano Amon認為,在5G正式落實前,先一步實現的將是Gigabit LTE連接。透過媲美光纖線纜的無線下載速度,Amon相信Gigabit LTE可滿足流動連接的需求增長。他續指,待5G通行後,所有物件將會連接到雲端。
「沒有人會對更高的傳輸速度說『不』。消費者無時無刻都想連線至互聯網,預計2014年到2020年間,不斷增長的數據需求將會暴升30倍。用戶需要數據、更多的頻寬和更快的傳輸速度,為滿足數據需求增長對流動網絡造成的壓力,服務供應商需要新的技術,以連接mmWave(毫米波)和sub-6-GHz射頻頻譜。」
Snapdragon X50 可達Gigabit等級傳輸率
至於如何實現5G,高通旗下 Qualcomm Technologies上周則於本港亮出其王牌 ── Qualcomm Snapdragon X50 5G數據機晶片組。Snapdragon X50乃首款針對流動裝置而設的5G數據機晶片,可實現5G數據連接、Gigabit等級的傳輸率,和在28GHz毫米波(mmWave)射頻頻譜上的數據連接,不僅推動新一代的蜂巢式技術,同時將協助業界加速為消費者帶來支援5G NR的流動裝置。
此外,Amon更於上周的4G/5G大會上,預先展示其首款5G智能手機參考設計,旨在在手機的功耗和尺寸大小限制下,對5G技術進行測試與優化。
「Snapdragon X50 5G數據機晶片組,實現全球首次正式發布以28GHz毫米波頻譜進行的5G數據連接,充分見證Qualcomm Technologies在5G技術方面的優勢和承諾,以及在流動連接方面的能力。這項重大里程碑以及我們的5G智能手機參考設計,展現了高通致力推動流動裝置領域內5G NR的發展,以提升全球消費者的流動寬頻體驗。」
料可在2019支援5G智能手機及網絡
高通去年率先發布5G數據機晶片組,並在12個月內,實現由產品發布到成功開發功能性晶片。透過基礎研究與發明、3GPP的標準制定、設計sub-6 GHz與毫米波5G NR 原型系統,與全球各大電訊營運商及網絡基礎設施廠商,進行產品互通性測試,和空中傳輸試驗,以及開發流動裝置專用IC產品等多項關鍵性貢獻,高通正逐步履行2019年5G NR商用進程的承諾。

而較早前於聖地牙哥實驗室進行的5G數據連接展示,則成功通過利用數個100MHz 5G載波,實現了Gigabit等級的下載速度,並且在28 GHz毫米波頻譜上,演示了一次數據連接。5G NR毫米波是流動通訊領域的前沿技術,現透過5G NR標準得以實現,預計將可顯著提高網絡容量。
Amon透露Snapdragon X50 5G NR數據機系列,預計將在2019上半年,方開始支援新發布的5G智能手機與網絡,期待率先邁入5G的服務供應商須拭目以待。
與港獨角獸合作推動人工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在人工智能(AI)領域亦有新動作。上周,Qualcomm Technologies正式宣布與商湯科技,計畫就未來流動終端和物聯網(IoT)產品、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各方面展開合作。是次合作將發揮兩家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專長,包括商湯科技的機器學習模型與演算法,以及能夠為客戶端人工智能,提供先進異構運算 (heterogeneous computing)能力的Qualcomm Snapdragon頂級和高級系列平台。
目前,Qualcomm Technologies正專注於優化Snapdragon流動平台,針對智能手機、IoT和汽車行業,加速電腦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中,眾多AI用例的發展,並在無線連接、電源管理和攝影等領域,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而商湯科技作為香港第一家獨角獸初創,可說是AI行業的領軍,在深度學習演算法的創新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搭建了自主原創的深度學習平台 Parrots,使得其可以快速並以低成本,研發各種豐富多樣的AI演算法,進行演算法創新。雙方期望藉此戰略合作,推動內置終端裝置AI的普及和發展,大幅提升演算法與晶片結合的速度和效能,其中包括在創新視覺,和基於鏡頭的圖形處理等領域。
[/bg_collapse]
科技園推「Sprinter」計畫

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趙民忠及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第四季滙豐進駐科學園作為租戶
香港創科環境取得成功,往往受兩個原因限制,包括了投入創科人材和投資者。不少人投入創科,可能只擁有新的意念,卻沒有經營生意的經驗。不少擁有資金的投資人,對創科有興趣,卻苦無投資經驗。[bg_collapse view=”button-blue” color=”#4a4949″ icon=”arrow” expand_text=”Show More” collapse_text=”Show Less” ]
美國的創科環境一枝獨秀,除擁有科研的高等院校和創科人材,富經驗天使投資者,亦功不可歿。
提昇本地創科生態圈
香港科技園與匯豐銀行合作,聯同香港天使投資脈絡,一同推出「Sprinter」計畫。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說:「科學園六百多家租戶之中,二百六十多家屬培育計畫公司,13000多名科學園工作人員;其中9000人從事研究開發。科學園是本港最大的創科生態圈。」
滙豐攻創科市場
黃克強說:「投資創科需龐大人際和專業網絡,並掌握專業知識;擅用用合作夥伴網絡與資源,『Sprinter』計劃旨在加強各個機構及持份者合作,提昇本港創科生態圈。香港科技園致力於推動香港轉型,變為以創新為本的經濟體系。」
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趙民忠說:「滙豐有百多年歷史,全球有廣泛銀行網絡。香港市場太小,創科企業須放眼全球,拓展全球市場,滙豐可代為介紹當地專業服務,為創科公司開設不同國家戶口,提供外匯對沖、管理現金流等服務。」
今年第四季,滙豐將進駐科學園作為租戶,為「Sprinter」計畫和園區用戶,提供專業諮詢。滙豐正式進駐園區,間接印證科學園作本地創科生態圈的地位。趙民忠說:「滙豐甄選較年青銀行家在園區工作,以配合園區內創科環境。」
數碼創新漸成經濟發展重要元素;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連繫內地與環球市場,尤其是金融相關科技,更是發展業務的理想選擇。但「Sprinter」並不限於金融科技,趙民忠說,滙豐也不以為金融科技,可取代傳統銀行業務,本身積極開發金融技術,類似PayMe流動應用。滙豐計畫向初創企業,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並作為科技園舉辦,十一月初環球貿易廣場(ICC)Elevator Pitch(電梯募投)的白金贊助;推動創科已成滙豐的策略業務。
「Sprinter」 計劃企業家軌道將有兩輪成員招募,透過一連串由來自香港及海外學者、銀行家、創業投資者、會計師及律師等專業人士提供培訓,向最少120間科技企業,提供涵蓋商業模式、財務和法律、業務拓展等。兩次招募經遴選後,兩輪成員招募中分別10間企業,進入為期7個月第二階段,針對業務拓展及資金募籌。第二階段企業獲業務諮詢、投資及商業配對,可獲一對一專業支援,有機會參與海外展覽,參加中港交流及路演。
海外看好本港創科
今次活動不限科學園的創科公司,沒有行業限制。香港天使投資脈絡主席譚偉豪說,期望更多投資者,加入天使投資行列,擔任牽頭或領頭,並認識如何評估風險。譚偉豪說:「剛於斯里蘭卡舉行的亞洲商業天使論壇(Asian Business Angel Forum)的投資者一致看好香港。香港鄰近中國大陸,陸續出現不少獨角獸,海外投資者一致看好香港投資環境。」
譚偉豪說,初期天使投資者持股比例,不宜太高,以免妨礙初創第二輪融資。天使投資者亦要認識如何退出(Exit)投資並套現。港交所將設立創新主機板和創新初板兩個市場,可以加快投資退出步伐,鼓勵更多投資者加入。
香港天使投資脈絡會邀請海外知名天使投資者來港,透過講座及會議交流活動,協助參與40 位天使投資者及準天使投資者,提升能力及實用知識;加強對創投環境認識,作正確投資決定。
計劃亦讓受訓的天使投資者聯繫其他持份者,建立優質投資交易。譚偉豪說,「香港天使投資脈絡會一向有向創投提供諮詢,如何向天使投資者推介業務。單純的創新意念,不能吸引投資,重要是執行能力,如何落實概念,才有機會獲青睞。」
譚偉豪說,計畫邀請海外天使投資者,一同投資本地初創。創新科技署推出了20億港元「創科創投基金」,鼓勵全球風投基金,來港投資創科;而「Sprinter」則今年11月底接受報名。[/bg_colla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