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圍堵」與「紓解」

隱形缺氧
抗疫化整為零以後,必須靠民間智慧,新加坡政府通過淡馬錫基金向市民免費派發血氧計,並解釋「隱形缺氧」可能致命。

電腦J手記

香港經歷了超現實的一周,不少被確診患者不能入院,居家等候治療隔離數以萬計,有些甚至露宿街頭,政府仍舊繼續搞圍封強檢,公佈實際意義不大的感染人數

特區政府強調了動態清零作為目標不變,只不過其一向「行之有效」措施,突然間就「失靈」;結果疫情猶如崩堤,一發不可收拾。

醫療專家從數學模型早已看出,第5波疫情有如洪水猛獸,提出不少意見,大致可分「圍堵」(Containment)和「紓解風險」(Risk Mitigation)派。但是,不知何以後者標籤為「躺平」派。

不少論點以為香港應全盤學習中國抗疫,其實「紓解風險」論者只是因時制宜,但內地不少對香港的批評,也並非毫無道理。香港沒數碼化工具和系統,所有措施不慍不火,似有若無,更加沒有類似「健康碼」,以個人化方式區分風險,缺乏追蹤感染者或密切接觸系統。所謂「安心出行」,既非實名,也沒中央管理,只是自欺欺人。

香港疫情單靠執法隊伍追蹤,逐個案子查問,不可能應付每天數以千計新症。不建立類似中國大陸數碼管理和追蹤系統,只要個案一多,防線只有一度度崩潰。

首先崩潰的是病毒檢測,由於檢測能力的遠遠落後,香港PCR檢測往往超過一周仍沒結果,患者早已感染其他人;檢測時間拖得愈久,社區感染愈多,甚至無從追蹤。

最近衛生署甚至放棄查問密切接觸者,患者增加超出公營系統負荷,歐美很早就要求無徵狀感染者回家休養。當然,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的特區政府,肯定不接受類似安排,感染者隔離設施,又不是一兩天可落成,而以酒店隔離,又只是權宜之計。

不與病毒共存,只是理想,不是現實;下一步就是「紓解風險」。

IT保安有所謂「事故應變」(Incident Response),就是指一旦系統不幸遭受入侵,有那些損失或風險,最不能接受,首先選擇集中保護貴重的資產,損失降至最低。而抗疫則以保護老人兒童為先,也是防線一旦崩潰後,要首先紓解的風險;香港卻偏有老人家在寒風中等待入院。另外則是確保留在家中數以千計患者,獲醫護監察及篩選嚴重者入院,或者察看兒童是否暴露在風險,以減低死亡的機率。

醫療容量不足時,風險紓解並不排斥繼續圍堵,短期被迫與病毒共存,也非相等「躺平」,關鍵在於「安心出行」加入了針紙,具一定實名制功能後,下一步能否再加強追蹤,快速找出傳播鏈,減低再大爆發風險。否則多幾次全民檢查,只是「治標」;追蹤能力才能「治本」,沒數碼系統支援,動態清零只是空談,有如刻舟求劍。

新加坡推行與病毒共存,曾通過淡馬錫基金向市民免費派發「血氧計」(Oximeter),以免因為病毒進入肺部而出現缺氧。肺部沒神經,新冠肺炎引起「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一向是導致死亡率高的殺手,患者有吸引困難,血氧可能已低至要插喉輔助,甚至返魂乏術,血氧計就是紓解風險的好工具。

新世界的鄭志剛宣佈捐出1萬部血氧計,屬下的港怡醫院推免費視像會診,反而是比較實際去紓緩風險,他們又捐出快速抗原檢測包,亦屬可減低風險工具。

傳播風險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區,快速抗原檢測包適當分配才可「紓解風險」,低下階層感染的風險更高,快速檢測在稠密地區可發揮更大價值。深水埗有居民抗原檢測後呈現陽性,情願露宿街頭也不回劏房傳染他人,「紓解風險」意識比尸位素餐,「安心出行」都懶得用的官員更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