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學與教擺脫傳統   科技教育相得益彰

香港教育城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表示,電子學習與創新學習是香港教育城的目標,以往技術為先,但時至今日已將科技落實在科目應用。

新科技速遞

教育與互聯網發展真正接軌,向來是教育工作者的夢想。互聯網與資訊科技的進步,令老師的角色不再畫地自限,單純只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單向式傳授知識;2020年的疫情成為催化劑,瞬間令討論多年的「網上學習」竄紅並落實執行,學校、業界、老師、家長、學生齊齊起動投入,促使今年的「學與教博覽2020」更富話題性及吸引力,屆時將會有來自世界各地資深教育工作者,分享電子學習的實戰經驗以及趨勢。

學與教博覽
「學與教博覽」舉行傳媒招待會,披露今屆博覽焦點,並邀請多名資深教育界工作者及業界分享焦點議題。

教育界致力將AI科技寓學習於生活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表示,電子學習與創新學習是香港教育城的目標,以往技術為先,往往紙上談兵,但時至今日已將科技落實在科目應用,當中包括是次博覽其中一個亮點在於人工智能(AI)應用於本港教育方面,讓AI能夠真正走進本地教室,並且將之普及。

在「立足未來:迎接人工智能新時代」論壇上,多位來自學界代表分享了其AI的具體發展,當中包括由中大工程學院與教育學院策動的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目前已經與6間先導中學共同創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並在今年進行試教,當中涵蓋了基礎人工智能知識、人機互動、道德倫理等議題。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系講座教授蒙美玲教授闡釋此計劃時,以往AI科技只在於大學甚至研究院討論,她表示此計劃目的冀能令即使本地初中生,也可透過認知、基理、互動、能力、私隱知識等等,了解AI如何將整個社會轉型,並將AI科技應用於日常生活。透過實驗與學習過程,加強自學、創意思維、解難及邏輯發展。

AI科技能否在本地教育普及化?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STEM統籌彭嘉煒亦分享了他們在校與學生,在疫情下探討AI科技的應用,當中包括「社交距離檢測儀」,與學生親身實驗在學校大門添置體溫探測器,透過紅外線鏡頭讀取體溫,啓發AI在生活應用的可行性。另外,又向學生列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以AI模型創建的系統,以咳嗽聲分辨快速篩檢感染患者的例子。老師一方面傳授AI的知識,另一方面亦希望藉此鼓勵學生細心觀察日常生活細節,以主動學習形式將AI科技普及化。

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STEM統籌彭嘉煒(左二)分享在校與學生透過日常生活應用AI科技,將AI帶入本地教室。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系講座教授蒙美玲教授(左四)亦分享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目前已經與6間先導中學共同創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

疫情增網上學習需求成催化劑

網上或電子學習一直是本地教育界推動的方向,惟種種原因令此方向無具體進展。然而,年初疫情甫至,學校不能再獨善其身,除了應用遙距教學平台之外,更要顧及面授教學的前後配套能否在網上完全呈現,再進一步優化教學。業界代表之一的八達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總監譚永基表示,此時一套全面的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對於學校來說至為重要,因為由老師設計教材、改簿、出卷、評估都要搬到網上系統,當中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他形容LMS就像專為企業打造的ERP系統(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每間學校既有共通常用的特性,但也有獨立個別的需求,但現時學界因應成本、使用程度,各自選用五花八門的系統。然而,若能將學生的學習數據透過系統搜集並進行分析,可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若能夠用得其所,更可以發揮電子教學的極致。

不過,獻主會聖母院書院STEM統籌彭嘉煒表示目前系統平台所限,對於學校的執行者來說,系統各自為政,平台有所不同,更遑論共享數據。他表示,能夠真正令教育界邁向更進一步,可能需要到跨網站單一登入(Single Sign On) 及Web-based的應用系統。不過八達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總監譚永基表示,礙於系統供應商也並非教育工作者,往往未能適時真正切合學校所需,故此遇到不少數據互通失敗的問題。

蒙美玲
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系講座教授蒙美玲教授分享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當中,以AI科技應用的「中大iCar」。

疫情雖然導致停課,但讓教育界重新反思教育新定義,亦放眼接受更多新思維,加快電子學習步伐。老師們求知若渴,積極尋求能夠配合網上及面授混合式教學。「學與教博覽2020」將於2020年12月9至1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以「教育當下.立足未來」為主題,屆時將會有超過270場林林總總主題講座活動,當中包括「InnoSTEMer」分享推動創新科技教育成果,網上遙距教授STEM課程的新學習模式、利用一站式網上編程平台進行協作學習、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策略,以及電子評估掌握學生學習進度等議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